張一山版《鹿鼎記》2.6分了,豆瓣評分最低分2分。
嗯,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這部劇15號上線,才過兩天,不僅穩坐2020年翻拍第一爛劇的交椅,還憑借一己之力,赤手空拳打破了11月電視劇市場的寒冰。
寒冰,不是說沒有新劇。
好如《隱秘而偉大》,口碑收視雙豐收;爛如《燕雲台》,狗血老套一個不少。
還有各種言情劇、家庭劇紮堆兒似的擠在一起。
但,就是缺了點水花,少了幾圈漣漪。
新版《鹿鼎記》的上線,填補了11月觀衆對于“熱劇”討論的空缺。
對于這部劇,可謂是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即使已經有多版翻拍,但作爲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仍然有很大一批粉絲報之以期待。
再加上靈魂人物韋小寶由張一山飾演,制作班底也是可圈可點,更是給了大家一顆定心丸。
只是沒想到,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且,其中獲贊最高和討論最高的幾乎都是在質疑張一山。
要芒媽說,張一山實在是背鍋了。
雖然張一山在劇裏的演繹實在是讓人難以忍受,但也不能把毀經典的罪名全怪在他身上,更不能說他沒有演技。
在劇播出乃至開拍之前,讓張一山來飾演韋小寶的呼聲一直很大,韋小寶的形象和《余罪》裏張一山“混”和“靈”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契合的。
只是,誰能想到,播出後,張一山不是那個張一山,韋小寶也不是那個我們印象中的韋小寶了。
在金庸的筆下,韋小寶既有市井小人物貪財狡猾、愛占小便宜的特性,也有其本身性格之內的樂天和義氣。
他並非一個完全正面的角色,有太多行動不值得被宣揚,但也有太多的閃光點。
所以想要演好韋小寶,把他的“壞”演的多入木叁分重要,把他的討喜無限放大也同樣重要。
所有翻拍版本裏,芒媽最喜歡的就是陳小春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陳小春真正把這兩點統一了,同時還不缺笑點,很不容易。
但張一山飾演的韋小寶,就單薄了很多。
調皮,就是搖頭晃腦;
機靈,就是眼珠子亂轉;
緊張,就是六神無主渾身亂晃。
而日常,則是滿場的瞪眼,一驚一乍。
稍微複雜點,面部表情就極爲誇張了。
吃點心被噎到了一個簡單的場景演出了九曲十八彎。
和皇帝打架被桎梏銷魂(不是)疼地像是在演十八禁。
甚至連敲頭暈倒的畫面都要來一個360度眩暈的白眼。
不知道的,還以爲在看動畫片。
除此之外,張一山還選擇了捏嗓子說話的方式,頗有《柒個我》中他飾演的女性人格的趕腳。
有時不知爲何發出的叽叽歪歪的聲音更是讓人感到生理心理雙重不適。
網友戲谑:這是一只猴子嗎?
(要說,偷吃點心這一段還真和弼馬溫偷吃仙桃時的神態挺像的...)
演的都不像一個人,更別說塑造一個人的形象了。
韋小寶的人性高光一點沒看見,只留下數不清的荒誕和猥瑣。
陳小春版本韋小寶是真聰明假糊塗,而張一山版本則是假聰明真糊塗。
是張一山演技滑鐵盧?
也不是。
看了哪怕一集的小夥伴會發現,劇中每個角色都是在用這種極其誇張的形式。
就算你在其他的劇中再是演技派,到這個劇裏,也全變成了鬧劇般的戲渣。
海公公的扮演者田雨就是一個例子。
一個陰沉老辣、武功高強的人物在新版中居然成了小醜一樣的角色。
除此之外,仁厚的少年天子變成了貪玩的鄰家小孩,沒有一點氣魄。
有點施虐狂的建甯公主變成了毫無水准的刁蠻任性。
目瞪如鈴、敢和皇帝叫板的鳌拜變成了一言不合就害怕的搖手的弱臣。
金庸筆下的人物是多麽精彩,但在新版裏,過于喜劇化,也過于臉譜化。
但,人物的單薄並不全因爲演員表演方式的變化。
還有新版本身故事的情景劇化式的處理。
與其說新版這是一部翻拍劇,倒不如說是一些翻拍片段,而且還是過濾版的。
《鹿鼎記》,從字面意思來講,“鹿”是“逐鹿中原”,“ 鼎”是“問鼎”,連起來,就是一部關于政治和權力的鬥爭史。
但新版看似借了其名,重演了一些情節,缺失了根本。
比如,新版直接大刀闊斧的刪掉了關于明史案的片段。
而這一情節在陳小春版的《鹿鼎記》中,用了至少4集來講述。
也正因此,韋小寶入京的原因也變得大爲不同。
陳小春版,明史案做鋪墊,雙兒被抓做導火索,韋小寶盜竊牢房鑰匙被通緝成爲了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被逼無奈,和茅十八入了京。
在宮裏,韋小寶爲了讓瘸腿的茅十八逃的遠一些,因緣巧合留下來做了小桂子。
一切都是環環相扣,邏輯也非常合理。
但,在張一山版中,刪掉了明史案片段,韋小寶入京的由頭無論如何也不夠說服觀衆了。
索性直接成了官府人員捉拿在麗春院喝酒的茅十八,韋小寶“迫不得已”出手相救,然後可能會被官府人員捉而拿而入京。
不僅茅十八開始對著只見過一面的人喊兄弟,韋小寶的媽也居然就這樣放心把兒子交給了剛認識的莽漢。
站在親媽後面的韋小寶,簡直像一個弱智兒童。
故事不再合理,反而成了爲了入京而入京。
新版裏韋小寶到宮裏後的情節更爲好笑,仿佛剪輯師在趕著下班一樣,完全快餐式出片。
重要片段要留下,中間的過場哪怕是有用的,一概不留。
就算是重要的片段,也講得囫囵吞棗般,意思一下就行。
韋小寶和皇帝成好朋友的過程,可以用翻幾個跟頭來說明。
擒鳌拜立皇威的過程,也可以全歸功于蒙汗藥有奇效。
簡直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同隔靴搔癢一樣,差點味道。
而且跳躍式的改編也讓故事的邏輯徹底脫線。
張一山說新版更偏向于了卡通和搞笑的形式。
卡通和喜劇說的更多的是風格,但故事的改編還是用情景劇來說合理,合上幕這一出戲結束,拉開又重新開始。
雖然改編要有自己的風格,但連每一幕的內容都沒講好,就有點不應該了。
更別說犯下鳌拜姓鳌的常識性錯誤了,只能看出不用心。
改編,要有還原,有創新,“解構”不是錯,錯的是亂改一氣,反而失了根本。
就比如羅晉和王麗坤主演的《封神演義》,爲了吸引眼球,大肆改編。
以至于楊戬和妲己都能來一段轟轟烈烈的戀愛。
趙麗穎還曾經因爲《有匪》魔改,氣不過發聲。
但,批評魔改,不代表不支持改編。
“魔改”改的好的也不是沒有。
在去年的《演員請就位中》,趙薇抽到的,是拍對手導演的《大明宮詞》。
趙薇改了,還改的很大。
一部古裝戲變成了現代戲,古意十足的正史劇變成了偏喜劇。
但,改的很好。
內核沒有變,還上了一層樓。
《大明宮詞》中的薛紹,在愛情和強權之間掙紮。
而趙薇導的《面具》中的張哲瀚,在愛情和事業之間抉擇。
經典橋段互相呼應,豐富了原來的主線故事,也給了其新的表達方式。
最近熱漫改劇《棋魂》也是一個好的例子。
剛剛播出時,也面臨著“魔改”的爭議,但伴隨著劇情的播出,觀衆們逐漸真香了起來。
只要改的好,觀衆不可能不認賬。
或許新版《鹿鼎記》也是想搞一版與衆不同的,好好玩一下的。
無可厚非。
錯就錯在,玩偏了,玩過了,也玩錯了。
最後,把自己玩了進去。
畢竟,觀衆又不陪你玩。
国产欧美国产综合每日更新